下一站,丹戎巴葛站(Tanjong Pagar),從出口G出來,經過一個小公園就會看到這座建築挺特殊的禮拜堂(Telok Ayer Chinese Methodist Church,衛理公會直落亞逸禮拜堂)。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89年,當時一位外國醫生在這個早期華人聚集地一邊進行醫療工作,一邊傳教,是衛理公會華人教會歷史最悠久的會堂,現在所看到的是1925年初完工的建築,早期並非座落在現址。 

DSCN2983.jpg

(禮拜堂建築同時兼具中西風格,若是沒有那棵樹擋住就好了...)

 

  這區叫做Telok Ayer(直落亞逸),在尚未填海造陸之前,是一個港灣。早期乘帆船從中國來的華人都在這區上岸,自然就成為華人聚居地,因此隨處可見中國風格建築融入在巷弄間。 

DSCN2989.jpg

(覺得夾在中間的小小一棟建築,是醫院,既是中醫學校,也是醫師公會,感到很妙!)

 

  半圓拱型走廊,中國風格的木門窗格,這一地帶都是這樣。

DSCN2993.jpg

(半圓形拱廊形成了層次感)

 

  繼續沿著直落亞逸街(Telok Ayer Street)走,就會見到這座清真寺-『阿爾阿布拉清真寺』(Al-Abrar Mosque),算是新加坡最早的回教堂之一。早先在1827年時,來自南印度的回教徒移民只用茅草暫時搭建於此,後來在1850-1855年之間改以磚瓦重建成現在的模樣,樸實簡約,沒有額外多餘的裝飾。1974年被新加坡政府列為國家歷史古蹟。

DSCN2990.jpg

(阿爾阿布拉回教堂門口停滿了重機,好酷!)

 

  因為事前沒有特別研究進入清真寺的穿著,是以我沒有入內參觀,擔心招來虔誠教徒們的側目。 

DSCN3006.jpg

(進入清真寺前須先脫下鞋子)

 

  『天福宮』(Thian Hock Keng Temple)是新加坡最早的福建廟。早期的華人在這裡聚居,大興寺廟,尤以福建人最多,這裡也是福建會館的前身(現在的新加坡福建會館位於天福宮正對面)。此寺廟建於1840年,供奉的是媽祖,因為這兒是在填海之前是個港灣,往來的船隻都會來這裡停靠祭祀,祈求平安,香火鼎盛,在當時是很不得了的大型建築。 1973年被新加坡政府列為國家歷史古蹟,加以保存。

DSCN2994.jpg

(天福宮的正門)

 

DSCN2995.jpg

(天福宮匾額,鑲嵌在金碧輝煌的屋簷下)

 

  離開『天福宮』往前走沒幾步路,就會見到這座『納哥德卡殿』(Nagore Durgha Shrine)。1828-1830之間,由從南印度過來的穆斯林教徒所興建,也在1974年被新加坡政府列為國家歷史古蹟。 不過至1990年代,因為他建築毀壞嚴重有崩塌危機,一度關閉,直至2007年重新整修後才再度開放。 

DSCN2997.jpg

 (很喜歡這張照片的角度,可惜我的相機廣角不夠)

 

  以下是兩張新舊『納哥德卡殿』的外貌,其中舊的這張是從英文版維基百科找到,看起來還真的是斷垣殘壁。建築四角的清真寺尖塔是其特色之一,由14個方塊堆疊,頂端有半圓球型的洋蔥。

Nagore_Durgha_Shrine_Jan_06.jpg

(擷取自維基百科,整建前的『納哥德卡殿』長滿青苔,搖搖欲墜的舊外觀,有點嚇人)

 

DSCN3002.jpg

(整建過後外觀色澤柔和的『納哥德卡殿』)

  

  一條Telok Ayer Street(直落亞逸街),就囊括這麼多國家歷史古蹟,真是一舉多得。附帶一提,這條街上也有3-4家左右的SPA中心,不過都小小間而且暗暗的,雖然看起來相當靜謐,但是如果方才早先是來到這裡,恐怕我就沒有勇氣進去了。

 

  往來的路回去,再沿著Maxwell Road直走,在Neil Road、Maxwell Road、Tanjong Pagar Road三條路交會處,就是丹戎巴葛(Tanjong Pagar)保留區。這幢建築就是Jinrikisha Station,19世紀許多來自中國與印度的移民者都在這裡登岸,因此有許多人力車伕在這裡聚集,至1903-1904間興建這座人力車車站,使用到二次世界大戰後(1945)廢止,1987年成為新加坡第一個古蹟保留區,現仍有餐廳、商店、辦公室等進駐。

DSCN3010.jpg

 (Jinrikisha Station,現在已經沒有過去的繁榮,但輝煌的歷史無法被遺忘)

 

DSCN3013.jpg 

(先前造訪過的Maxwell美食中心就在Jinrikisha Station斜對面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烏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